标签: 备份
-
几种常用的备份技术
2009-11-27(1)双机热备份技术 双机热备份实现技术是在中心站点用两台相同配置和性能的计算机同时运行同一套系统,其中一台作 […]
-
专家观点:备份虚拟环境远非所想
2009-11-26服务器虚拟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削减成本的技术,根据现在经济形势发展,其肯定会继续增加下去,但是备份和恢复虚拟服务 […]
-
Bacula——开源的备份解决方案
2009-11-26如果您正在寻找一个很好的开源备份解决方案,那么以下文字可能对你有帮助。在磁带备份和磁盘到磁盘备份方面,Bacu […]
-
谁来解读: 备份与容灾有哪些异同
2009-11-24斑竹好,弱弱的问一下: 为什么这个主题放在存储技术下面? 为什么取了这个主题,同时备份与容灾有哪些异同? 是不 […]
-
选择备份软件的标准
2009-11-23在众多的备份软件中有许多突出的备份软件。在此我们用以下的几个标准来作为衡量系统备份软件的标准。在大家以后选择备 […]
-
如何做好双系统备份
2009-11-23双系统备份是我们在做系统的时候为我们省下了不少的宝贵时间,但是双系统怎么做呢?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快的时间,做好 […]
-
双系统备份的简单说明
2009-11-23双系统备份是为我们节省在系统恢复的时候安装各种驱动、软件的大量时间,省去了找不到驱动的苦闷心情。双系统备受是我 […]
-
双系统备份技术
2009-11-23双系统备份技术是我们非常值得掌握的一个技术。平时做了系统以后再安装系统硬件的各种驱动是一件非常烦恼的事情,双系 […]
-
系统备份的五点具体分析
2009-11-23使用Ghost进行系统备份,有整个硬盘(Disk)和分区硬盘(Partition)两种方式。在菜单中点击Loc […]
-
最新技术手册下载——远程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手册
2009-11-23这本有关远程站点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技术手册中,你可以了解远程备份的几种办法,包括使用内部软件,外包到云,WAN优 […]
电子杂志 >更多
-
存储经理人2017年9月刊:容器化你的存储
《存储经理人》2017年9月刊重点关注容器领域的企业级持久数据存储技术,未来我们将看到使用服务器闪存和新兴的持续性闪存的容器认知缓存,并且和持续存储层相结合。同时,NVMe over Fabrics对存储网络环境的革新有目共睹。另外,复制数据管理(CDM)专注于保护生产数据和改进生产数据副本的管理,正在走向主流。
-
存储经理人2017年8月刊:分解技术大揭秘
《存储经理人》2017年8月刊重点关注分解技术,分解的理念在于用大量计算机来创建出独立的资源池,然后根据需要分配适当的资源组合,从而为各个应用程序提供相应服务。另外,混合云存储将工作负载可选择的部署范围扩展到多个云,并实现令人信服的使用场景,例如异地备份、灾难恢复和云负载爆发。本期电子杂志还将讨论数据中心的硬盘和SSD共存问题。
-
存储经理人2017年7月刊:购买HCI存储前的思考
《存储经理人》2017年7月刊重点关注超融合存储(即HCI中的软件定义存储)采购问题,以及如何与其它基础架构配合使用。本期电子杂志还将讨论混合使用对象级存储和文件存储两种方式来存储非结构化数据时的优劣对比,并研究IT部门在考察相关产品时应该考虑哪些重点。另外,如何缓存存储和分层存储之间做出选择?企业采用云存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尽在本期。
-
存储经理人2017年6月刊:在融合时代,重新定义存储
《存储经理人》2017年6月刊重点关注融合时代的存储技术,探讨企业如何做到灵活敏捷,以在由软件定义的存储与数据中心建立起的全新时代保持竞争力。随着成本下降,高性能闪存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用途也再次发生变化。另外,带你深入了解云灾备,例如在购买灾难恢复服务时,如何权衡预算和功能。最后,海量的数据同样需要管理技巧。
技术手册 >更多
-
企业闪存应用与采购
固态存储技术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这种技术提供用户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固态存储部署方式。固态存储所展现出的高性能对于用户应用来说无疑是充满吸引力的,然而你还需要对其部署在何处、所需要的具体容量及使用模式作出具体评估和判断。
-
固态存储技术选型
企业部署固态存储一般用于解决特定应用性能问题。但随着闪存价格的不断走低,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今天,大多数企业数据中心都部署有固态存储。固态存储能够以传统磁盘方式部署于存储阵列,可作为全闪存阵列,单独的缓存设备,还可以是服务器端的PCIe卡等等。
-
给闪存新手的部署指南
近些年来,闪存存储的可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提供了多种部署选择。当然,对最终用户来说有选择是好事情,但是部署闪存的无数种方式却带来了困扰。
-
融合基础架构专刊
在这本专刊中我们将为您介绍融合基础架构方案的优势、融合架构如何处理存储服务和数据传播、专家对融合架构的看法,并为读者分析了几个已经推向市场的融合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