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企业的关张,闪存新贵的昙花一现……最近的存储界似乎不是很太平,也许是产业革新前的阵痛。
最近的存储业界真的是险象环生。衰落、倒闭、兼并、收购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频率似乎有点过高,对于存储行业本身以及存储经理人来说,都是相当紧张的一段时期。另外一方面,这些也许是存储界进入良性循环的征兆。
Nirvanix和赛门铁克几乎同时停止了云服务,再加上OCZ之类的厂商的消亡(被东芝收购)——在过去的几年中,存储技术和产品相关的事件数不胜数。恐怕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就能轻松列举出哪些搅动存储业界的技术和产品:云存储、基于对象的系统、闪存、预配置应用、虚拟存储控制器、针对虚机环境的存储系统、云容灾恢复系统、文件同步和共享以及Hadoop相关存储架构。
这些技术和创新产品遍地开花,但不可避免的,一些技术会最终取得成功,而另外一些则会碰壁或者被吞噬掉。其中的两大弄潮儿是云服务和固态存储。
不知道你会不会对2013年最后几个月云存储领域发生的事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一些云存储服务商最终灰飞烟灭时,你可能很快把这些现象与“非理性繁荣”联系起来,在上世纪末,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曾经一度发展迅猛。一些热门的Web性能除了盈利之外已经具备了诸多优势,但云存储服务不尽相同。虽然还有一些暗流涌动,但当前云存储市场仍然牢牢把握在一些大玩家手里,如微软、AT&T以及Amazon。
因为不分伯仲,这些大佬们在圈地的过程中很可能引发一些“恶性事件”。他们中会有人遥遥领先么?拿出一个领先者的名册似乎也不太现实,即使其中一家倒地,另外的几家也会很轻松的收拾残局。
Nirvanix和赛门铁克在云方面的陨落还是让人非常遗憾的。对于使用上述两家云服务的客户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也无意于贬低他们的困境。很多用户和行业专家都在号召制定云迁移标准,让数据可以自由的在云之间迁移。但事实是,这些所谓的标准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存储厂商、云服务提供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相互诋毁上。当Backup Exec.cloud和Nirvanix宣布破产之后,诸多云存储服务提供商跳出来为 “受害者”提供帮助。我不知道这些帮助是否有效(最好让我知道你都做了些什么),这也说明当有新的商业机会出现时,行业中也会产生一些“事实上的”标准。
闪存方面也有相似的兴奋点。2013年,紧追所有的收购事件仿佛像看美国职棒大联盟全明星赛那样。闪存厂商出现,刚扑腾几下翅膀就被收购了。裁判员正在喊“现在的击球手是……”思科就吞并了Whiptail,Western Digital HGST就将sTec和VeloBit收入囊中,SanDisk就走进“闪存区”将FlashSoft和Smart Storage Systems放入购物车。
当然还有一些IPO事件,如Violin Memory和Fusion-io。更多的一些交易属于低价出手而不是合并收购。sTec在被HGST收购之前已经跛足前行。OCZ也没有兴起的能力,在被东芝买走知识产权之前,已经要宣布破产。
也许存储界听着有点可怕。但有了这些创新型发展以及对老旧技术的更新,冒险尝试些新的东西也是非常值得的。
本文选自存储经理人2014年3月刊:2013年存储明星产品,欢迎下载阅读PDF版本。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如何应对私有云部署时的障碍?
构建私有云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因此前期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策略的改变和硬件选择只是后期可能出现的一些挑战。
-
私有云相对更流行的公有云和混合云有什么优势?
在选择部署云存储时,不要忽视私有云的优势。安全性、成本和迁移的简易性使其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
存储经理人2017年8月刊:分解技术大揭秘
《存储经理人》2017年8月刊重点关注分解技术,分解的理念在于用大量计算机来创建出独立的资源池,然后根据需要分配适当的资源组合,从而为各个应用程序提供相应服务。另外,混合云存储将工作负载可选择的部署范围扩展到多个云,并实现令人信服的使用场景,例如异地备份、灾难恢复和云负载爆发。本期电子杂志还将讨论数据中心的硬盘和SSD共存问题。
-
理想混合云:企业混合云投资的标准
混合云将在2017至2018年期间真正成为生产应用程序及关联的主存储。留意新的方法和产品,包括本文中描述的增强功能,特别是支持云的软件定义存储。